从2021下半年开始,房地产开始走下坡路啦,普涨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回顾2022开年以来的成交量,还是有所下降的,且国家目前是稳楼市,房住不炒是主基调,这就决定了未来房子大涨的时代已经过去啦。


第一,房住不炒是主基调
几年前中央就明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之后相关部门在重大房地产经济会议上,都在不断重申这一观点,并积极促进其落到实处。就比如去年呼声很高的房地产税,一旦该政策正式实行,那些名下房产数量越多、房子价值越高的人,将负担为数更多的持房成本。虽然前些日子财政部负责人明确表示,当前我国所有城市都不具备开征房地产税的基本条件,但我们应该知道,公布方式地产税试点城市名单以及具体的预征收标准是早晚的事情,这无疑是在给炒房客们更多趁早离市的机会。
还有一点也非常明确,那就是虽然今年开始国家逐步松绑楼市,但仍在区别对待“炒房客”,政府在降低贷款利息、降低准入门槛的同时,却严查个人名下的房产数量和负债情况。照此趋势发展,房子的居住属性会日渐凸显,当这些将优质房源囤积在手,给楼市营造一种供不应求假象,进而将房价不断抬高,然后将房子低买高卖从中获取利润的炒房客们,因为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而积极退市时,仅凭刚需一族正常的购房需求,将房价炒上天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第二,住房刚需的数量逐渐减少
据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数据来看,截止2019年我国城镇家庭户均拥有房数量为1.5套,如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如此之快,当下的数据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这意味着住房刚需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根据需求多少影响价格高低的价值规律来看,没有更多买房的人,房价上涨明显劲头不足。
有人说我国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严重带来的消费动力不足、养老负担重等问题,已经全面开放了三胎政策,未来这些新增人口肯定会带来更多改善型住房需求,或者成为新一代的住房刚需。这一论断不假,但我们不能忽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实生活中由于养孩儿成本过高的问题,很多有生育能力的家庭并不愿意多生,即使相关部门正从延长生育假、发放生孩儿补贴等方面入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让我国新增人口数量得到质变。
不过大家也不要随便就对楼市失去信心,认为自己买房后,房价肯定会一跌再跌,因为害怕届时自己既要承担家庭资产缩水的风险,又要按照原先贷款合同上约定的金额还款而不敢入手。其实这是因人而异的,如今通货膨胀的速度越来越快,人民币的购买力在逐渐下跌,如果我们名下无房,还是趁早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更划算,毕竟大家成家立业后,要面对给孩子落户等事情。
第三,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尚未消退
疫情的厉害程度相信我们都深有体会,三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让多少家庭陷入了吃老本的局面,如今其以变异的形态又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就连很多家庭离不开的网购行业也受到了极大影响。现在有点小钱的家庭都恨不得一分掰成两半花,大家都很害怕公司因为疫情的原因不产效益,进而通过裁员或降职的手段开源节流,如此自己每月的收益就得不到保障,因此被开除也是有可能的事情。当自己的收入锐减时,相应的生活成本会被压缩,连最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拿出一部分钱来还房贷可谓是天方夜谭。
以上这种情况确实是很多人正在经历的事情,但不买房并非根本的解决手段,该买房还是得买,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家庭因为买到了一套升值空间大的房子,即使什么都不做也能享受家庭资产增长带来的各种福利。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买房前合理做好购房预算,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少事情,看房时除了要检验楼盘的质量如何,还要评估其各方面的综合条件如何,交通、医疗、教育资源都是排在前面的因素。
第四,租房变得更加容易
年轻人作为买房的主力军之一,对买房这件事似乎一直不抱有较高的热情,因为如今的社会竞争压力太大,即使有付首付的钱,他们也因为工作地点不确定、没时间成家等原因,迟迟不敢买房。如今租赁市场又发展得如日中天,房东中介沆瀣一气坑骗租客等乱象得到了根本整治,即使出现这样的事情大家也能找到有作为的主管部门来负责这件事,租客仅凭自身的力量比较容易就能找到一个性价比能让自己满意的房子。
再者说为了解决新市民的住房问题,国家从去年开始就稳步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数量,届时会有更多人暂缓自己的购房计划,买房的人数会再下一个台阶,房价别说大涨,就连上涨都十分费劲。
再者说为了解决新市民的住房问题,国家从去年开始就稳步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数量,届时会有更多人暂缓自己的购房计划,买房的人数会再下一个台阶,房价别说大涨,就连上涨都十分费劲。